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| RSS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大师棋谱

胡荣华妙局精萃 自序

时间:2021-07-11 20:15:58  来源:网络收集  作者:admin  阅读:0
路,从这里开始……
  我学中国象棋大约是在八、九岁的时候,这个年龄在当时似乎已经晚了一些,因为那时报上经常出现六龄童、七龄童的小棋手名字。在介绍一些象棋名手时,也常常提出他们五岁、六岁就开始弈棋。
  我学象棋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应该算是我的父亲,尽管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,他的水平是很低的,但他却使我对象棋产生了很大的兴趣。每天晚上,父亲总是把我和姐姐叫到桌前,教我们下棋。当时,他当然不会想到我真的会成为一名棋手。当时父亲教我们下棋,为的是增添家庭生活的乐趣,又可以不使我们这些孩子因为无事可做而去惹事生非。一开始,我就对三十二个红黑棋子有好感,但水平太差,甚至连姐姐也下不过。
  正巧,我住的街道和同幢房屋中,有很多人喜欢下象棋。当时,还有一些在我眼中是相当不错的“高手”,其中有两位曾经常到淮海中路的凌云阁茶楼喝茶下棋。五十年代初的凌云阁是上海棋坛名手荟萃的地方,外地棋手到上海,也必定要到那里去“拜访”。因此,就凭“到过凌云阁下棋”这句话,就可赢得人们的尊敬。
       我学会车、马、炮走法后、开始在学校里找同学下棋。很快,学校班级的同学都不是我的对手,于是转到里弄找同伴下棋,但年龄相仿的孩子会下棋的不多,我就找大人“比赛”。那些叔叔伯伯也愿意和我下一、二盘。不过大人终究比小孩强,他们先让我车、马、炮我还要输,可是不久就逐渐只能让车、马,以后只能让单车、双马、单马,直到让先。大约经过两年多的时间,一天傍晚,一位经常和我下棋的叔叔和我下了几盘棋后,终于以郑重的口气说:“以后不能让先了,应该平下了。”我早就盼望他说这句话。在那天晚上,我吃饭也感到特别香。
  我的棋艺有了长进后,父亲、姐姐早已不是我的对手,可是却出现了新的矛盾。原先总是笑嘻嘻地看着我和爸爸、姐姐下棋的母亲,却坚决反对我下棋了。有好几次把我的棋子丢到炉子里烧掉。她坚决反对我下棋的理由有两条:一是经常晚回家。二是我下完棋后,喜欢独坐在那里默想胜负关键的棋,有时吃饭,嘴里含着饭,也在想棋。母亲怕我想棋想入了“魔”,于是采取了烧棋的坚决措施。经过两次烧了买,买了烧的反复,母亲终于让步了。因为事实证明我既没有想棋入“魔”,也没有因为下棋耽误学校的功课。再加上父亲的支持,母亲终于不再反对我下棋了。
       在小学,我很快成了学校的“棋大王”,每天放学回家,先做完了功课(那时好像功课不多,我经常在学校里就做好了),就找人杀几盘,如果实在找不到人,就到附近的一个棋摊上去看别人下棋。记得当时摆棋摊的是一个比较随和的中年人,因为我经常去看棋,所以摊主也认识了我。一天,也许是生意清淡,摊主就主动招呼我上去和别人下棋,他讲明如果我输了,不用付钱,如果我赢了,就由对手付两分钱。我当时只有十岁多一点,一般大人哪会把我放在眼里,没想到我竟连胜了几盘,换了几个对手,我一个钟点里竟胜了十二盘。这一来,我大过了棋瘾,摊主也十分高兴,要我经常去玩,因为让小孩子招引对手,还是很合算的啊!
  从这以后,我的棋路宽了,也结识了不少“棋友”,棋摊生意也兴隆起来。应该说,在我十一岁的时候,我在当地街道已经是一个“小棋王”,但是棋艺提高得不快。一天,有位在棋摊上认识的棋友朱翰章,自告奋勇地把我带到肇家浜路一所十分简陋的住宅,请一位老师指点我下棋。这位老师就是早年在扬州有名的“三剑客” 之———窦国柱。那是一个夏天的下午,我俩走了很多路(当时肇家浜还是条臭水浜),才到了窦老师的家。可是当我们到他家时,窦老师正好午睡。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。窦老师醒了,看到我们这样诚意,也非常感动,赶快拿出棋盘和我下棋,我也不客气。拿起棋就先走了一个当头炮,接着又结成了连环马。开始,窦老师只是漫不经心地随便走走,谁知中盘时我强渡了一中兵,使他大吃一惊,费了一番力气,一才弈成和局。事后窦老师十分满意说:“今天我用了五成力量,这小家伙能下和,是一个可造之才。”
       一九五七年夏天暑假,一炎热的天气使得大家都躲在家里不敢出去,我也因为找不到对手下棋,感到十分无聊。
  一天,又有一位下棋“老朋友”到家里来找我,他告诉我,上海市少年宫暑假中将举办中小学生象棋比赛,问我想不想参加,这对我来说,当然是求之不得之事,于是请他帮我报名,参加小学生组的比赛。
  上海市少年宫,绿菌草地和整洁的楼房,是我十分向往的地方,我虽是少先队员,可是当时也很少有机会进去的。现在有机会在里面参加比赛,当然是十分高兴了,这位热心的棋友叫傅谔亭,当时在南市区文化馆工作。
  傅先生不仅帮我报名,而且经常陪我一起去少年宫,有时还陪我一起回家。每当我想起这点时,总是从心底里涌起一股感激之情。
  少年宫的比赛,应该说是相当紧张的。参加的小棋手有上海颇有名气的“六龄童”、“七龄童”、“十龄童”,特别是十龄童,当时被认为夺标呼声最高。可是最后我以不败的战绩夺得了冠军。少年宫奖给我一面三角锦旗和一副象棋。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,第一次得到的奖品。发奖结束,我赶快回家,把喜迅告诉父亲、母亲、姐姐、叔叔,还有大大小小的棋友,好让他们和我一起高兴。
  就是在少年宫比赛时,我见到了中国象棋老前辈——棋王谢侠逊。当时谢老虽然已经年逾古稀,但精神矍铄,声音洪亮。他看到我很高兴,让我两先下了一盘棋,结果下了盘和棋。谢老拉着我的手高兴地说:“不错,不错。”
       少年宫比赛以后。我开始有些小名气了。当时有人介绍,我到上海城隍庙得意楼茶室内去下棋。城隍庙得意楼当时建在现豫园九曲桥附近,它是上海市象棋表演队的表演场地,也是上海一些名手举行表演比赛的场所。当时表演的程序是先由两位名手对弈,然后由我这样的“小不点”与来宾交战。作为余庆。一次,两位高手表演结束,按老规矩,我上台等候来宾,这时不知谁叫喊了一句:请名手跟他下一盘。这突如其来的情况,把大家搞得手足无措。因为对我来说,能和名手下棋,当然再好没有;可是让名手和小孩下棋,却是另一回事,又有谁会愿意呢。整个茶楼静了一会,一位名。叫陈昌荣的老棋手笑容满面地走到我面前说:“我陪你下一盘。”陈昌荣先生当时是上海前六名的好手,我尽管先走,还是很紧张。陈昌荣先生鼓励我说:“没有关系,心定点下好了。”这才使我下得比较放松。经过近一小时的鏖战,我竟意外地胜了这盘棋,这—下引起了全场极大的轰动。赛后,陈老师摸着我的头说:“小鬼,你下得不错。”我当时是仰着头看着他的笑容,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,使我强烈地感到棋坛前辈的鼓励和期望。直到现在,我仍能清晰地感觉到这使我永生难忘、感人肺腑的情景。
       得意楼与陈昌荣先生下棋的消息,不胫而走,传遍了上海象棋界。如果说,我在少年宫夺得小学组冠军是在孩子中称雄的话,那得意楼一战就是为我进人成人队伍敞开了大门。就是在表演队里,我认识了另一位老师徐大庆先生,他是我棋坛生涯中给我影响较大的一位老师。他不仅热情指导我下棋,并且想方设法把我带到重大棋赛会上去经风雨、见世面。每星期有一个下午,让我到大世界游乐场去应战来宾。当时大世界的象棋活动开展得很活跃,我曾在那里和本市各个街道和一些“弄堂大王”比试高低,并从和他们交锋中得到很好的锻炼。
  但是,仅仅这样下棋,毕竟难以深造。于是徐大庆先生就把我带到淮海公园茶室。五十年代后期的淮海公园茶室里汇集了上海和外地的象棋名手,通过徐大庆老师的介绍,我得到过何顺安、徐天利。惠颂祥、李义庭等名手的实战辅导。这些名师的精湛棋艺和高尚品格,使我进入了象棋领域的新天地。
       一九五九年一月,我终于进入了上海市象棋集训队,当时队里除了有何顺安、徐天利、屠景明等老师外,还有一位大师兄陈奇。我初到上海队,就象一个初中学生一下子来到高等学府。几位老师过去在淮海公园辅导过我,现在却成了朝夕相处的队友。在队内他们都关心我这个小学生,天天和我下棋,帮我复盘;分析哪一步棋下得好,哪一步棋下得不好。但使我伤心的是进队好几个月,我是下一盘输一盘,好象他们的棋艺永远是高不可攀,深不可及。唯一可以放心的是,我输了以后。他们从不责怪,总是鼓励我“好好地再想一想。连续输了几个月后,终于出现了转机,我和何顺安老师对弈时和了一盘,这是我在上海棋队“零的突破”,何顺安惊喜地说:“小鬼,不简单呀!”那一天我感觉天空特别高,特别蓝,特别晴朗。
       五月,我参加了上海市第二届运动会,得了个人第七名;八月,在秋季棋类比赛中获得第四名;十月的秋季运动会上,象棋作为表演项目,我又获得了第三名。这几次比赛给了我一次极大的教益。在一盘比较关键的比赛中,我和一位年纪比我稍大一些的棋手对阵。从棋枰上看,我掌握了主动,这时轮到对方走子,只见他走了一步棋以后“唔”了一声,表示了想侮棋的动作;我一看,原来我有机会可以抽他的车,于是不加思索地挥炮“将军”、“抽车”,谁知当我炮轰中兵时,对方不慌不忙把他的中炮反轰过来,来了个反将军,反而抽掉我一个车。我眼巴巴地看着这盘有希望赢的棋输掉,。难过得真想掉泪。事后.徐天利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,问我为什么这样冒冒失失走棋?我委曲地回答,怕对方悔棋。这么一说大家都笑了起来。何顺安问我:“你知道落子.无悔吗?”“知道”。“那为什么要耽心对方悔棋呢?”是啊!只要对方把棋落在棋盘上。就不能悔棋了,这个最基本的道理,我怎么会忘了呢。现在回想,当然感到可笑,可是当时却给了我一次很深的教训。
       一九五九年确实是不平常的一年。这一年,广东杨官璘来上海访问比赛。杨官璘是我从小学棋以来就十分崇拜的
来顶一下
发表评论
发表评论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相关专题 更多>>  
许银川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